東方傳統文化思想「慎終追遠」、「生死輪迴」為設計主軸,如子宮造型的橢圓建築,就如同「生死輪迴」逝去不是終結,而是重生至另一段旅程。由停車場至主入口的「追思之路」,地面鋪刻的詩句是生者與死者再次思念相遇的序曲。入口大廳「追思的牆」藉由集成合板以磚構造的構法編織而成,鑲崁各國文字「思念」單字,表達親人思念之情。觀海平台則提供清明時節,家族追思祖先後,家庭成員可停留、互動、觀海的空間。「淨身水牆」的觀海坡道,回顧了周遭靜謚的景觀及海景,同時藉由台灣傳統習俗「淨身」的禮儀,作為與逝去親人道別的空間。
原有旗津聚落磚構造的引用,希望藉由現代構築技術呼應地域的氣候、光線、地形與環境脈絡,傳統閩南建築材料「尺二磚」,構築方式的外牆設計,形成-多孔隙滲透空間,可呼吸、通風及可觀海的風/光/水相互交織的「寂靜的追思空間」建築。清水磚、空心磚在地材料的運用創造穿透性的光影,讓空間的輕與重、人造與自然、光與影產生對話。
主設計師
趙建銘
設計師
曾秀萍
設計師
侯秉均
設計師
賀珩偉
設計師
鍾育勳
設計師
陳智文
設計師
林思駿